这段时间,TVB成了热搜常客,一边是香港老牌绿叶演员吐槽没机会,“全职洗碗随时比我的薪水高”;一边是无线艺员班在综艺中重生,港娱黄金时代的敬业态度和培训模式被津津乐道。
这其中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曾志伟。他经历过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的蓬勃发展,又积极拥抱“北上”潮,成了转型时期香港第一大台的领路人。
近日,观察者网独家对话TVB总经理(内容运营)、演员、优酷《无限超越班》无限总经理曾志伟。他坦言,希望通过《无限超越班》系列,让香港新生代演员被内地观众看到,也明白港剧的优势就是情怀,这是港剧和内地观众的情感联结,能促进香港和内地的文化交流。“内地观众是看我们的文化产品长大的,有亲切感,只要我们把剧拍好,还是会得到内地观众的喜欢。”
他更大的愿景是,通过TVB在香港乃至整个华人圈的文化影响力,全面展现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内地的发展进程。“我们作为一个在香港占8成收视率的电视台,对整个香港的社会责任非常大,我们既要提供娱乐,也要提供资讯和文化。TVB的新闻不仅是香港人在看,更是全球华人在看。我们的《无穷之路》刚刚拍完‘一带一路’,下一季我们想拍中国所有的近代发展。”
【对话/观察者网 严珊珊】
“香港新人我们努力捧了,能不能红看命”
观察者网:很高兴在优酷《无限超越班》第三季的幕后与您交流,这次您在内地演技类节目当导师有什么感受?有印象深刻的学员吗?
曾志伟:对我自己来讲,非常感谢这个节目,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影视行业幕前幕后的人,这个节目都有很大启发,当然学员得益是最大的。我跟他们说,你们很幸运,同一时间能有少林、峨眉和昆仑等不同派别的掌门人跟你们分享经验,导师们从业多年,无论好与不好,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在短时间内透彻地帮你们分析演戏的问题。
像我从幕后到幕前,从编剧到武行到导演,再做演员,经历过所有部门,了解这个行业每个部门的苦与乐,都可以跟大家分享。
学员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丁真,以前在网上看过他的新闻,觉得这个小孩很可爱,看到名单有他我很开心,后来看他自我介绍,很喜欢。但是他一来,才发现完全是一张白纸,真的不会演,那不会演就是他的演法了。
丁真在《无限超越班》第三季的群访中
还有余宇涵,他从来没演过戏,一开始对自己没信心,我跟他说演戏没想象中那么难。我教他们怎样阅读剧本,怎么阅读人物,怎么演出来,这很重要。看到他们每个人有进步,这是我最开心的。
观察者网:您身兼TVB高管和节目导师,会不会思考如何通过内地综艺为TVB注入活力,以及如何让香港年轻艺人在内地红起来?
曾志伟:这两方面我都想了。高海宁上季参加完回去变了个人,她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个香港演员,内地观众也能够接受她,一下子充满信心,演戏也完全不一样了。
有时候媒体告诉我们谁能捧红,原因就是那个人变了,信心变了。什么是信心?演员见媒体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负担,没有负面新闻,知道只有正面的报道,那整个人状态和面容就完全不同,拍出来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每年都在研究,到底TVB有哪些年轻的艺人值得捧,比如开会时每人举例6个或12个人,我们会力捧,尽量推荐给所有剧组,至于能不能上,就看他们自己的命运了,看能不能碰上好本子。
高海宁
高海宁因为《新闻女王》拿了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女配角,第二天《无限超越班》就打电话给她,紧接着很多广告开始找她了。由此可见,一部剧除了女一号男一号,二号三号都很重要,只要大家喜欢这个角色,你就出来了。再比如这一季的王浩信,他这三年都在北京找机会,最近他在电视剧《黄雀》里面演了男5或男4号,但那个角色好,他的戏也好,于是很快被看见,迅速进组了。
王浩信
第二,这个节目对TVB有没有帮助?绝对有的。其实我在TVB也办了一些演技新人班,一些学员是香港小姐选美出身,一些是唱歌比赛出来的。参加节目的过程让我很受启发,知道回去如何与他们分享经验。
观察者网:像高海宁和王浩信这样在内地慢慢出头的香港新生代演员目前还不多,有人讨论香港演艺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您怎么看?在您看来,港剧在当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曾志伟:以前大家看录像带都是港产片,现在有太多选择了。比方说以前我到新加坡等地方,很奇怪当地人怎么会讲广东话,他们说因为要看港剧,韩国人日本人也看香港电影。
而现在,香港人都在看韩片,内地观众刷不同平台的视频,看港剧的机会已经少了很多。内地观众对香港年轻一辈的演员自然就比较陌生。
以前我们还有个优势,看电影和剧必须听广东话歌,现在好了,广东话歌真的没有以前的好听,连我们香港人都觉得还是老歌更好听一点,现在香港人听歌都是听内地或者韩国、日本的歌。
但我觉得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电视还是有感情的,一些作品陪他们长大,是一种情怀。他们看到剧里的场景会感到熟悉,说“哇这个在《英雄本色》里看过,《无间道》的大排档在这里”,那种兴奋是源于童年回忆。以前周润发、刘德华,都是不得了的明星,内地观众跟香港观众一样,对他们从陌生到熟悉,看着他们成长。为什么现在这些人还看张学友、刘德华的演唱会,这就是他们的回忆,就是花钱买回忆。
我跟很多制片人讲,这是香港制作的优势,内地观众是看我们的文化产品长大的,对香港特有的文化有亲切感,只要我们把剧拍好,还是会得到内地观众的喜欢。
《新闻女王》厉害是因为导演钟澍佳有很多年在内地拍摄的经验,他非常了解内地观众想看什么,他发现新闻题材的剧好像内地很少,那就拍一个《新闻女王》吧,就打中内地关注了。
所以我俩一起去争取,我通过综艺推,钟澍佳通过电视剧推,希望TVB把两地观众的口味尽量拉近。《新闻女王2》已经在拍了,会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内地观众想看的元素。
佘诗曼主演的TVB剧集《新闻女王》剧照
内地经纪团队对艺人太维护,演员有时被“坑”了都不知道
观察者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华语一线明星从无线(TVB)艺员训练班涌现,比如刘德华、周润发,您觉得是得益于时代因素更多还是选拔和训练模式更多?
曾志伟:我觉得主要是大环境。大环境让他们有很好的机会,能不停演出,让观众进一步认识他们,才成为很红的明星。而且,在进步过程中,他们没有飘,也没机会飘,因为无线对艺人一视同仁。
我们当年拍古装要爬山,没人帮你拿椅子,如果想坐得舒服一点就自己拿,想多喝水就自己拿水壶,大家都喜欢这样,不分一线演员和五线演员,不会说一线演员有助理,有人帮你扇背,都没有,都一样的。每个人抬着椅子到了山上,一二三线都坐一块,不会比待遇,只会拼演技,竞争就是看戏好不好。所以那个年代的行业环境比较健康。
这十年,尤其在内地,很多经纪公司经理人太维护他们的艺人了,维护到什么程度?他们会盯着窗户外观察,那个谁还没下去,等他下去我们再下去,这样显得我们才是大牌。
一旦有了这种心态,一个比一个晚到,导演组一定觉得最晚到那个人很麻烦,以后拍戏不要找他了。演员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影响了,他以为不下楼是剧组还没催,但其实剧组已经催助理催很久了,是助理不敢跟他讲。
尔冬升导演刚才提到一些演员会飘,其实粉丝、流量都会让他们飘,但这些人没想过,除了酒店楼下30个、50个、100个等他的粉丝,可能就没人认识他了,他飘就飘在那100个里面了。演员需要所有的观众,不能因为这100个人飘了。
现在很多东西都在靠流量,也在人为制造流量,好的不好都是流量,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真是要小心,因为流量不是永恒的,演技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