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112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11-15 09:33

经验交流

 

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胶州样本”

 

胶州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10户、10255人,省定贫困村20个、青岛市经济薄弱村30个。近年来,胶州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任务、重大发展任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标衔接,坚持高标定位,干出亮点,干出特色,力争走在前列,在全面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基础上,努力探索沿海开放经济发达地区精准脱贫长效发展“胶州样本”。

一、抓准两头,做到精准识别标准化、脱贫退出具象化

一是严把入口关,全面实施精准识别标准化的“定量模式”。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识得准,才能扶得真。为解决凭感觉举手、凭感情评议等现象,通过深入探讨研究,率先提出精准识别的“定量模式”, 把贫困家庭住房、家电、农机、学生、劳动力等涉及生产生活的指标细化、量化成11大类、73小项,每一项赋予一定分值,力求客观反映一个家庭的贫困状况,用可量化的分值比较,用真实的数据说话,解决了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三大难题,实现了对扶贫对象的识别由“感性看”到“理性评”、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通过再评估、再识别,全市新识别纳入贫困户19户、86人,清退86户、263人,确保了贫困人口应扶尽扶、群众心服口服。二是严控出口关,探索脱贫退出具象化的“五步法”。脱贫不能只算经济账,实现脱贫应该有具体指标,更应该有形象感受。在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脱贫程序基础上,探索制定了《贫困户退出定量评估工作规范》,设计了《贫困户退出定量评估表》,将18项指标量化赋分,并实施了听、说、看、算、评“五步法”,真正实现脱贫成效能听得出来,能说得出来,能看得出来,能算得出来,能评得出来。其中“听”贫困户邻居的意见占5分,贫困户自己“说”出脱贫情况占5分,“看”贫困人口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无因贫辍学学生、住房安全是否有保障占40分,“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情况占50分,“评”就是最后组织进行综合评议。通过该措施防止了“数字脱贫”、“被脱贫”甚至“错脱贫”等现象的发生。

二、做实中间,做到帮扶力量扩大化、脱贫方式餐谱化

一是集成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帮扶力量扩大化。近年来,通过市级统筹、深化结对、强化考核,实现了政府力量、行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三个扩大化”。在政府层面,从市到镇,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脱贫工作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扶贫经费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其中2016年市级财政预算资金达3700多万元;实现了每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都有1名第一书记、联村局长、党员企业家、经济强村结对帮扶;每个贫困家庭都有1名机关干部和1名签约医生、有学生的家庭还有1名联户教师结对帮扶。在行业层面,统筹各部门力量,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了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污水处理、环卫、公交“七个一体化”全覆盖;建立“阳光民生999”救助平台,整合慈善、民政、卫生等17个部门资源,统一纳入救助系统,实现了救助政策有机衔接、救助资源有效整合、救助数据共享共用。在社会层面,充分发挥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社会组织作用,强化国有企业扶贫社会责任,大力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脱贫方式餐谱化。着眼于精准脱贫成效,按照脱贫路径“餐谱化”的理念,尊重实际、尊重民意,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更多选择余地,在针对贫困人口实施“五条渠道”脱贫、贫困村实施“五项工程”摘帽的基础上,创新脱贫模式。更加注重产业带动脱贫。通过实施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强弱联合组团发展等模式,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纳入全产业链发展。省定贫困村东王家庄通过九顶莲花山旅游扶贫产业园带动,2015年村集体由零收入增加至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7600元提高到9700元。同时对暂时受条件限制无法实施产业项目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务工、合作带动等方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则探索临时将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托管经营分红收益。目前,全市已整合扶贫资金2670万元,由青岛市胶州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统一进行托管经营,并按不低于8%的标准进行保本分红,每年可获得分红收益200多万元。这部分收益将全部用于贫困村开展公共服务和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更加注重教育脱贫。通过大力实施“启智工程”,优化教育体制机制,加大人才资金向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体倾斜,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教育脱贫成效显著。目前全市831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业生活全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教育脱贫,让仅有131户的省级贫困村洋河镇尧洼村走出107名大学生,其中9个博士、15个硕士;150户的铺集镇后涝庄村走出130多个大学生。更加注重就业创业脱贫。将贫困人口录入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并在2年内进行“菜单式”免费培训。在方式上重点采取技能培训就业、产业带动就业、公益岗位就业、定向招录就业等。同时优化环境、强化支持,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工作方案,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向贫困村镇和贫困群众倾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来,先后有近千人通过就业创业脱贫。其中5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益脱贫,150多个贫困户通过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脱贫,有128名贫困人口通过安排保安员、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21名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就业脱贫。

三、注重长效,做到动态管理网格化、兜底保障长效化

一是创新动态管理网格化机制。为实现让已脱贫的人不返贫、陷入贫困的人能及时得到帮扶救助,以“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以网格化和信息化为基础,按照“线上提报、线下办理、全程督办”的方式,构建“1234”工作体系,重点对由于各种原因返贫或新陷入贫困的家庭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救助。“1”就是搭建精准扶贫平台,“2”就是建立精准扶贫网格员、精准识别评估员两支队伍,“3”就是强化组织、考核、管理三大保障,“4”就是网格员提办、市扶贫办交办、责任单位接办、市扶贫办督办“四办”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将第一时间识贫、第一时间扶贫、第一时间脱贫,实现动态化管理。二是提升兜底保障长效化水平。一方面通过抓产权改革助推长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农村改革结合进行,通过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保障村集体和村民长效收益。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资本”。通过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关系、界定成员资格,以股权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再按程序将该资产经营权流转至其他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目前,20个省定贫困村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同时对贫困村债务形成原因进行识别分析、分类梳理,通过财政结余资金、债权清收抵消、债权债务核销等方式,进行逐步化解。对短期内无力化解或者暂时不宜化解的债务,通过“政府挂账”方式进行兜底,切实减轻贫困村负担。目前已化解债务150.8万元,镇级财政挂账786.4万元。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础上,依托市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和土地银行,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承包费)”,土地银行通过“零存整贷”,将存入土地打包、整合、改造提升后,提供其他需求者收取贷出“利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抓金融保险保障长效。为发挥好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对一些病残孤寡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的群体,从2015年开始,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免费纳入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每年可为贫困人口提供2亿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障。2016年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贫困户全额补贴保费自担部分,有效化解自然灾害带来的种植风险。同时,为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发挥金融保险作用,起草制定了针对贫困人口医疗养老长效保险方案,重点在已有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商业保险作为补充,让确需由政府兜底的贫困人口,基本达到与低保人口医疗、养老保障标准并轨,真正让贫困人口脱贫后不返贫,实现有保障地生存,有尊严地生活。(青岛市扶贫办)

 

省卫生计生委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

 

为推进健康扶贫深入开展,省卫生计生委对全省患有93种疾病的55.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施“八个一”工程,为患病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医疗服务和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保障贫困人口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切实缓解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尽最大努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确定一所定点医疗机构。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综合考虑患病贫困人口病种、病情和医疗机构服务半径、服务能力等情况,为患病贫困人口确定一所优质、方便、快捷的定点医疗机构,并悬挂明显标识。贫困人口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享受便民惠民医疗服务。截至10月底,已确定定点医疗机构3270个。

二、明确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统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成立主要由家庭医生(含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患病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患病贫困居民自愿的基础上,为其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等事项。截至10月底,已明确家庭医生团队22523个。

三、签订一份服务协议书。各定点医疗机构和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结合贫困居民患病情况,对其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诊等服务签订服务协议。严格执行服务协议,真正做到服务健康、利民惠民。截至10月底,已签订服务协议书553785份。

四、制定一张健康卡。在省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依托基层医生队伍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精心设计和制作扶贫健康卡,免费发放到每一名患病贫困人口手中。扶贫健康卡具备支撑签约服务、就医一卡通、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远程医疗等功能,方便群众就医结算。截至10月底,已为所有患病贫困人口发放。

五、进行一次健康查体。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统筹辖区内的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为贫困人口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查体和主要疾病筛查。对筛查出的患病贫困人口,按照“乡镇卫生院首诊、县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相结合”要求,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截至10月底,已为519420名贫困人口查体。

六、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已有健康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查体和疾病筛查结果,进一步完善患病贫困居民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情况、健康体检信息和诊疗记录,建立一份准确、科学、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健康状况开展医疗随访、慢病管理或康复指导等服务。截至10月底,患病贫困人口已全部建立健康档案。

七、组织一次健康会诊。针对重大疾病贫困患者,由就诊医疗机构组织相关领域和专业的医疗专家开展一次健康会诊,拟定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方案。截至10月底,已会诊192104人次。

八、发放一张健康明白纸通过发放健康明白纸等方式,引导患病贫困人口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和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健康明白纸区分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拟定不同的宣传内容,体现地方性、个性化和针对性。截至10月底,已为所有患病贫困人口发放健康明白纸。(省卫生计生委)

编辑: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