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4期(总第211期)

来源: 2017-07-28 12:23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德州市稳中求进提升脱贫质量

  【经验交流】

  沂水县抓牢三个关键环节实现资金资源资产高效管理稳定收益

  省供销社脱贫攻坚“三脱四助一扶持”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德州市稳中求进提升脱贫质量

  德州市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重点聚焦27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39796名贫困人口,坚持精准帮扶与整体奔康致富相结合,突出做到领导工作实、任务责任实、资金保障实、督查验收实,实现资金项目化、闲地资源化、群众组织化、就业多元化、考评精细化,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和成效,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一、健全五项机制,实现资金项目化。坚持老项目不丢,新项目严审,巩固提升原有产业项目,科学实施新建项目,在确保贫困户优先受益的前提下,一并带动周边其他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四个标准”选项目。突出见效快、效益好、管长远、带动强,选择重点由传统种养向三产融合、规模高效转变。二是“两库三审”评项目。健全项目库、专家库和乡镇初审、县级审批、市级审核评审机制,履行集体评议、现场考察、分别打分、委员会评定、公开公示等规范程序。目前,评审实施227个,带动贫困户23910户、48275人。拥有专家487名。三是财政金融投项目。上半年,共筹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8亿元,其中直接投入产业项目的1.62亿元;新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802万元;整合涉农资金5536万元。四是战区观摩推项目。将13个县市区划分为“四个战区”,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项目纳入全市协同发展督查评议现场观摩范围。五是长效规范管项目。对建成项目建档立卡、统一编号管理,重点跟踪、定期巡查,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长期见效。

  二、唤醒五类土地,实现闲地资源化。将“村庄沉睡资源利用”作为重点村提升的重大工程,对空宅基、旧场房、闲散地、边角地、废坑塘等现有沉睡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多方投入、系统整合、规范利用、科学管理、合理分配,达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群众增收、村庄美化、基层党组织强健五赢目的。目前,全市已开展的村有到695个,其中重点村257个,整合闲散土地10206亩、水面3032亩,种植经济作物9432亩,年可产生效益2118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

  三、开发六种岗位,实现就业多元化。突出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全力开发“六种岗位”,强化勤劳意识培养,实现贫困群众有尊严的劳动和收入。一是公益性岗位。对农村现有公益性岗位进行重新调配,安排贫困人口上岗就业3143人。二是“虚拟岗位”。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设立特殊岗位,安排其近亲属就业。三是车间岗位。引导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扶贫园区”和“居家灵活就业点”,提供“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就业岗位2568个。四是技能岗位。开展“就业培训进村”行动,掌握一门就业技能的贫困人口1914人。五是创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补贴和全额贴息贷款。六是外出岗位。利用烟台市—德州市扶贫协作机遇,劳务输出2746人。

  四、突出三大方式,实现贫困群众组织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找到组织、加入组织、形成组织,“进会、入社、上链”,提高组织化程度,手拉手抱起团来闯市场。一是“进会”,依靠各类行业协会提供的技术、生产、经营服务提高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入社”,在贫困村全部成立扶贫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拿出土地、劳力等资源组建或加入合作社,享受合作红利。三是“上链”,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村流转土地和转移贫困劳动力,建设种养基地,既有效解决企业缺原材料、土地、资金、劳动力等难题,又拉长了产业链条,还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企业与贫困户互利共赢。目前,全市319家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44735人。

  五、坚持四个导向,实现考评精细化。坚持问题导向,以月为限督进度;坚持结果导向,差异考核保成效;坚持标准导向,全程留痕重规范;坚持作风导向,较真碰硬促落地。率先出台《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办法》,锻造政治过硬、组织过硬、作风过硬的“关键力量”。制定《德州市脱贫攻坚工作规范要件》,确保直观、清晰、真实地反映脱贫攻坚全程。近期,又出台了《月调度、月督查、月通报工作制度》和任务较重、较轻县市区、成员单位3个考核意见,形成差异化、立体式、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已组织集中和专项督查21次,深入13个县市区、86个乡镇(街道)、620个村、近5000农户,确保扶贫脱贫务实扎实真实。(德州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沂水县抓牢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资金资源资产高效管理稳定收益

  沂水县抓牢扶贫资金资产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实现资金资源资产高效管理稳定收益,2016年实现3.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平均收入4667.42元,高出全省3402元脱贫标准1265.42元,40个重点贫困村顺利摘帽。

  一、坚持“三个原则”,整合涉农资金。一是坚持能整尽整。2016年全县统筹整合产业发展类、基础设施建设类、保障类3个大类财政涉农资金4.19亿元,2017年计划统筹整合5亿元,现已整合到位2.3亿元,实现了应整尽整、能整尽整。二是坚持统筹兼顾。脱贫攻坚尽管有重点镇、重点村,实际上作为贫困户个体在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难度、脱贫标准等面上并没有区别。整合的资金由重点镇、重点村逐步向非重点镇、非重点村倾斜,其中今年1.3亿元扶贫专项资金做到了全县19个乡镇全覆盖。三是坚持注重长效。产业项目是脱贫收入的关键长效支撑,把2016、2017年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并以乡镇为主体,集中建设扶贫项目产业基地,既实现了规模效益,又实现了项目集中统管、收益统分。2016年投资5611万元的175个项目,当年实现资金拨付率、完工率、收益率3个100%;今年投资1.3亿元的83个项目,5月份已全部开工,预计8月底完工。

  二、抓好“三资”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一是资金转股金。对于各类扶贫专项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由贫困村投入到产业项目,或投入到企业、合作社,量化为股份,按照比例分享收益,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院东头镇桃棵子村,将扶贫专项资金260万元投入沂水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精准对接133户贫困户、255名贫困人口,2016年实现集体收益21万元,人均增收678元。二是资源转股权。坚持自力更生,主动作为,找准切入点,挖掘、盘活农村集体空闲地、林地、荒山、荒滩等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获得收益,资源转股权。目前全县共盘活农村资源8.5万亩,年直接收益4680万元。三是集体资产转红利。积极盘活村办公场所、闲置场地和贫困户空闲房屋,出租给企业,发展庭院经济,设立生产车间,建设光伏项目,获得资产红利。截至目前,占全县27.1%的村即266个村共出租集体办公场所178处,废弃校舍88处,全部由沂水县阳光富民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承租发展光伏发电,建设了8.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实现房屋租赁收入206.4万元,村集体年平均收益7759元,人均增收258元。

  三、完善“三项机制”,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规范实施“五个统一”。 制定《精准扶贫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和《加强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实施细则》,依托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对扶贫资金资产实行统一资金核算、统一资产登记、统一资产运营、统一收益分配和统一资产处置,明确了扶贫、财政、农业、审计等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核算、资产监管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了涵盖扶贫资产的形成、产权、运营、收益、分配、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目前全县各乡镇经管站全部开设专门的银行账号,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并开通网上银行,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转账支付;清理登记了340个村1.08亿元扶贫资产,并纳入台账管理和数据平台监管,明确乡镇经管站为扶贫资金资产监管和平台数据维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明确村会计为扶贫资金资产信息统计人员,及时统计上报资金资产变动情况。二是探索“一载体两分离”民主管理机制。探索推行以村级扶贫理事会为载体,经营性资产承接主体与使用主体分离、所有权与受益权分离的“一载体两分离”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将扶贫资金资产收益滚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建成的175个扶贫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通过发包、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全部实现收益共计476.9万元,其中353.9万元用于贫困户增收,剩余123万元收益用于村集体增收。收益分配方案由扶贫理事会提出建议,由村两委、包村干部审核认定,召开由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参加的会议表决通过并公示后,报乡镇经管站审核备案,在扶贫理事会的监督下,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将收益打入贫困户的账号。三是建立资金资产绩效审计监督机制。按照“项目建上、审计跟上、全程管控”的要求,对每笔扶贫资金、每个扶贫项目,实施全程化嵌入式跟踪审计,有效保证了扶贫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在抓好省、市驻点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今年初,成立了5人组成的审计监督组,目前正对2016年扶贫资金资产进行拉网式再审计,对2017年在建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审计,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临沂市扶贫办)

  省供销社脱贫攻坚“三脱四助一扶持”

  全省供销社系统发挥网络、经营和组织优势,着力落实“三脱四助一扶持”等扶贫措施,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三脱”即:发展农民合作社、实施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和“第一书记”帮扶工程、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带领脱贫。“ 四助”即:实施农资连锁直供、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整合社会资源,助力扶贫。“一扶持”即:加大精准脱贫资金扶持,助农脱贫。截止6月底,助力帮扶贫困人口4.4万人,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6323万元,人均增收1437元。

  一是“合作社+贫困户”。潍坊市供销社在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一保三加”行动,引导农民合作社将区域内的贫困户采取土地或现金入股的形式,发展为农民合作社社员,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一保三加”即:“保收益”,对贫困社员支付不低于一定数额固定收益;“加分红”,年底根据经营情况分取红利;“加用工”,即农民合作社用工优先安排贫困人员;“加关爱”,即平常采取不同形式关心、关助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全市参与的合作社达到320家,走访困难户1851户,为贫困人口发放关爱物资120万元。全省供销系统依托4158个农民合作社帮扶19753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2826万元。

  二是“第一书记+村社共建+精准扶贫”。全省供销社系统主动推行“第一书记+村社共建+精准扶贫”,聚合农村资源,共建农民合作社、农村服务设施、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农服务中心和干部人才队伍等,使其助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作用进一步彰显。上半年,全系统依托3029个共建村帮扶贫困人口10546名,增加收入1619万元。蒙阴县社积极对接省派“第一书记”所在村金鑫社区,开展村社共建,为社区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伊拉种兔养殖技术培训,并由农场以保护价进行回收,每年贫困户实现养殖收入3500元。

  三是“为农服务中心+贫困户”。日照市岚山区依托巨峰为农服务中心,吸纳贫困户7户12人,以学徒身份到服务中心务工,学习炒茶工艺,每年可获得工资性收入3000元。枣庄台儿庄区供销社投资560万元建设道庄为农服务中心,对道庄村21户贫困户减免服务费用;生产旺季招收附近村80余名农民工(其中贫困户农民26名)到为农服务中心从事收获、分拣和包装等,帮助本村及附近村28户贫困户52人实现脱贫。上半年,全系统依托296个为农服务中心帮扶贫困人口6038名,增加收入558.7万元。

  四是“社有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新泰市楼德供销合作有限公司领办种鸭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在合作公司安置贫困人口就业36人,月工资2500元以上。对有从事肉鸭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每户可协助并提供担保贷款30万元。对新建生态养殖棚舍的贫困户每只鸭子每批次给予0.4元补贴,连续补贴10批;合作社员工采用结穷亲的方式每人每月捐出30-100元工资,帮扶39个贫困户;与从事肉鸭养殖的贫困户签订保值合同、保险合同,降低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帮助贫困人口走向致富之路。文登供销社所属的龙头企业山东汇润实业集团,规划建设汇润现代果品示范园区,打造成威海市级精准扶贫基地,创新“1+N+4”模式,助力生产、供销、扶贫“三位一体”发展。上半年,全系统依托416个社属企业帮扶贫困人口2402名,增加收入232.5万元;共安置贫困人口2467人就业,增加收入622.4万元。

  五是特色产业助力扶贫。按照实施的精准扶贫产业类别统计,全系统实现种植业帮扶40473人,增加收入4668.2万元;养殖业帮扶贫困人口4585人,增加收入2291.8万元;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帮扶贫困人口4729人,增加收入857.21万元。惠民县供销发展惠白菊产业、东营市河口区的双孢菇、高密市的金针菇、文登市西洋参、烟台供销社的茶业等均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六是农村电商助力扶贫。济宁市曲阜供销社成立的联众供销电商公司,利用“供销e家”网络优势,拓展农村扶贫业务,动员贫困户待业子女参加电商培训。同时,组织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到公司务工,使其家庭脱贫。2017年,公司与时庄街道、石门山镇、吴村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村签订销售合同,扶持贫困户20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全行业依托258个电商网点帮扶贫困人口630名,增加收入104万元。

  七是技能培训助力扶贫。郯城县归昌供销社领办的富硒塘米合作社,创办农民培训基地,配备可容纳200人的培训教室和各类培训装备。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各级农业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观摩会10余场次,受训农民26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00余人次。通过传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有效带动贫困户运用新技术发展农业,促进增收增效。上半年,全系统举办266期帮扶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班,2089人受训,增加收入360多万元。

  八是精准扶贫资金扶持。2016年度,省供销社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68个县级供销社承担实施了107个项目,总投资近3500万元,惠及6971户10722贫困人口,共增收700多万元,人均650多元,发挥了扶贫资金杠杆作用。2017年度,省供销社又拿出2520万元用于精准脱贫,专门制定下发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省供销社)

  

编辑:刘栋